人物卡片:电子信息学院(高科产业学院)院长,教授,麒麟高级工程师。电子信息学院(高科产业学院)由南充科技职业学院与中国高科集团携手共建,实行共同管理。学院致力于培养服务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打造了以大数据为核心,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物联网应用技术、现代移动通讯技术和数字媒体技术为支撑的特色专业群。
如何破解产教融合“两张皮”?是罗旋来到南充科院后一直思索的课题。
从革新学院传统“直男式”的授课模式,到研发融合企业实践与课程竞赛的融通课程,再到创立创新的虚拟企业实践平台,罗旋打出了一套产教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组合拳”,为培养南科“良生”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本科教育到职业教育——“既要低埋头做事 还要抬头看路”
罗旋,这位来自山东曲阜的“大汉”,在1998年以670多分的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原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在那里,顺利完成了本科与研究生学业,因表现优异而留校任教。
近二十年的军校生涯,对罗旋而言是一段宝贵的历练。在潜移默化中,军校的严格要求和军事化管理锤炼了他的意志,塑造了他不畏挑战的精神。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罗旋逐渐培养出强烈的担当意识和责任心。这种品质深深地烙印在他的性格之中,伴随着他的成长与奋斗。
2017年,罗旋在正团职岗位选择自主择业安置,开启他职业生涯的新篇章。他先后在四川两所本专科高校担任教职,“我选择来到四川,是因为我的爱人在这里工作,”罗旋说,“可以说,是爱情引领我踏上了这片土地。”
在应用型本科大学执教,固然带来的是一份安稳与惬意,但罗旋深知,长期固守这一舒适区会让思维变得僵化,过于倚重经验而丧失创新的勇气与挑战的激情。
勇于挑战的精神激励着罗旋跨越舒适区,探索全新的“赛道”,追寻更广阔的成长空间和创新机遇。
“不能只顾低头努力,更要抬头看清前方的路。”时代造就机遇,罗旋深谙这一道理。当2019年国务院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二十条)时,他深刻感受到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同时也意识到产教融合在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这份方案不仅为他指明了方向,更点燃了他投身职业教育的热情。正是这份热忱与机遇的碰撞,2021年8月,罗旋成为了南充科技职业学院电子信息学院的院长。
学之深入,知之明晰;行之笃定,则产教融合更深。自从罗旋入校以来,积极引领团队深入剖析各级政府、产业和行业的报告,洞察行业发展趋势。研读同类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整理分析企业参与职业院校的情况以及院校的就业报告,以期寻找产教融合的更多契合点。
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罗旋研制修订了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的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推动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促进教育内容与产业需求的紧密对接,为学校与企业之间搭建了一座坚实的桥梁,为培养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做老师到做“良师”——“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在罗旋的办公室里,一个角落里堆放着厚厚的调查问卷。
每学期结束时,这些精心设计的问卷都会被分发到学生们的手中。这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让学生们有机会以匿名的方式对教师的教学进行真实的评价,对课堂的满意度进行打分。
“在课堂上,教师提问是否具有引导性?”
“你的学习表现是否能及时得到任课老师的反馈?”
......
敢于直面学生的真实评价背后是罗旋倡导坚持的严谨磨课制度。
“每周都有小规模的磨课,每两周则进行一次大规模的磨课。”回忆起罗旋刚入职时的情景,电子信息学院的张仕川老师至今仍记忆犹新。
“每次磨课,罗院都会非常认真对待,他会详尽地审查我们的教案,甚至亲自示范如何更有效地与学生互动,如何更深入地引导学生思考。”张仕川说,虽然这样的过程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但也成为了他们不断进步的动力。
为什么院长非要坚持亲自带领教师们进行磨课呢?这源于罗旋对企业和院校深入了解,产业学院不少教师来自于企业或培训机构,“他们的技术能力可能都非常出色,但在授课方式上往往显得比较直接,更多地是单方面传授知识。”罗旋说到。
罗旋深知教学应当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在他的指导下,新教师们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实现了在教学领域的快速成长和进步。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作为院长公务繁忙,但罗旋仍然坚持亲自授课。“每一届的学生都有他们自己的特点,只有真正接触学生,才能更好地察觉他们的变化,从而及时更新人才培养方式。”
“要做就要做到最好!”除了严谨的磨课制度外,罗旋还积极构建教师企业流动工作站、开展六类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专项培训等一系列举措。在他的引领下,电子信息学院在2023年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教学团队成功获批校级专业创新教学团队1个;培育出校级名师1名、四有优秀教师1人;14人次获得学校教学表彰;2名青年教师荣获省级技能竞赛三等奖,1人获得优秀奖。同时,青年教师还成功申报了3项校级项目。
从理论到实践的完美结合——开发“企课赛融通”课程
“让每一位学生在求学期间都能至少参加一次校级以上的技能竞赛。”这是罗旋对学生们的殷切期望,也是他工作重要一环。
在罗旋的2023年述职报告中,一个数据引人注目:在过去的一年里,学院成功组织了183人次参与省级和校级的技能竞赛,部分专业的参赛覆盖率甚至超过了85%。
“我鼓励所有学生至少参与一次校级以上的技能竞赛。”罗旋强调,关键不在于竞赛的结果,而在于学生们参与过程中的成长与收获。这种竞技经历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除了指导学生参与竞赛,我们的教师还需要撰写‘企课赛融通’课程白皮书。”电子信息学院的教学秘书陆欣怡解释说,这是每学期初都必须完成的任务。它要求教师们深入企业,了解实际岗位需求,结合需求梳理相关课程和对应的竞赛、证书以及创新创业项目。
这一创新的课程体系,不仅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框架,更将企业的真实工作场景和任务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理论认识,在学习中体验实践操作的乐趣。
随着这一体系的深入实施,“赛教融合”的教学模式在电子信息学院已初显成效。它不仅促进了专业知识的深入学习,还营造了团结奋进、比学赶超的良好学习氛围。在2023年的省级技能竞赛中,电子信息学院在全省64所参赛院校中脱颖而出,荣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这一成绩无疑是对学院“赛教融合”教学模式的最好肯定。
从莘莘学子到抢手人才——探索虚拟企业人才培养模式
据统计数据显示,电子信息学院的毕业生就业率稳定维持在96%以上,且专业对口率超过了80%。这一成绩证明了学院较好的教学质量和毕业生良好的岗位适应性。
“这些数据都是实打实的。记得去年我们访问优易智数时,企业负责人对我们的学生赞不绝口,表示与其他学校同期学生相比,我们的学生显得更加成熟稳重。”罗旋自豪地说。
为了进一步融合教学环境与生产环境,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罗旋引领开发了“虚实一体”的一体化课程。
“所谓‘虚实一体’,其实就是引产入校的策略。”罗旋解释道。自2022年10月起,电子信息学院就创立了一个独特的虚拟企业公司,完全模拟真实企业的项目运作模式和生产流程。
在这个创新的校企合作模式下,合作企业提供实际项目,而教师们则担任“项目经理”的角色。学生们则可以在课余时间自愿报名参与,体验真实的职场环境。
“虽然这些项目规模不大,但关键在于让学生能够提前感受职场氛围和工作流程。”罗旋介绍道,仅在2023年,虚拟企业就完成了六个项目,涵盖人工智能、视频剪辑、社会调研等多个领域,不仅为企业创造了3万元的项目产值,更赢得了实习企业95%以上的满意度评价。
“在面试过程中,HR对我的虚拟企业经历特别感兴趣。”2021级人工智能专业的学生周春秋兴奋地分享道。周春秋早在大二时就加入了学院的虚拟企业,积极参与并完成了三个重要项目。这段宝贵的实战经验不仅使他在重庆某大数据公司实习期间游刃有余,更让他在短时间内脱颖而出。
令人瞩目的是,仅仅实习了三个月,学院包括周春秋三名同学凭借出色的表现和能力,岗位连续晋升两次,最终成为项目组长,各自管理着一个10人团队。
据统计,参与虚拟企业项目的学生,在后续的职业发展中,晋升率超过了百分之八十。这一显著数据充分证明了虚拟企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卓越效果。该模式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且安全的实践环境,让他们能够在实际项目中锤炼技能、积累经验,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领导能力。这些宝贵的经验和技能,使他们在后续的职业生涯中能够快速适应并脱颖而出,实现职业生涯的快速晋升。